因為看了前面那兩本主張以重訓為主要抗老化武器的書:〈槓鈴處方〉和〈抗老化你需要大重量訓練〉,裡面一直強調硬舉對骨質的好處,而一些不錯的教練影片也推薦硬舉有助於引體向上的表現,所以就決定來慢慢學習硬舉。至於蹲舉,我實在很難克服對扛東西的厭惡感,並且我討厭也不擅長蹲。
然後,在我生日的前夕,就買了上面那本書。跟生日根本無關,只是那天買Google電子書有點數三倍送而已。
就照裡面所教的,從「髖鉸鍊」開始練習。練習之下,發現比一般所教的一大堆硬舉細節,更容易抓到有肌肉張力的「腳感」;接下來,這本〈硬舉教科書〉建議從「觸地即起的壺鈴相撲硬舉」開始練習硬舉。
壺鈴?那是啥?還好在運動中心有看過,下次就去試試吧。
體育活動是很有流行性的,在本世紀初的連鎖運動俱樂部裡,我根本沒看過「蹲舉架」,當然也沒人在練硬舉和蹲舉。那健力三項,確實是後來一些組織大力推廣後,才把這原來在東歐地區較為盛行的舉重運動,在台灣給普及起來。而壺鈴這活躍於前蘇聯的訓練或運動,也是在蘇聯解體後才進入美國,2001年後開始流行於北美,大約十年後,這股風潮吹進亞洲。這樣的東風西漸,很像百年前的俄國大革命之時:因為大革命,使得釀酒人Smirnoff 流亡美國,後來 Smirnoff 的品牌又被收購,才使得vodka在北美和西歐散播與流行起來。
就這樣,我在運動中心,第一次提起了「壺鈴」這外來玩意兒。
其實,在著手提起壺鈴這玩意兒之前,也就是臥推破自己年輕時紀錄之後,開始在水管平台搜尋一些關於壺鈴硬舉的影片。看了幾支不知道說什麼文的洋人影片,看得出來其實盪壺的下半身動作,跟壺鈴硬舉是一樣的。也不知道那年底之時,為何特別有衝勁想試東試西。總之是先看了〈正宗俄式壺鈴訓練手冊〉的電子書試閱版,覺得那老俄版本實在太操太難了,尤其是.........太重了,才購入另一本風評也不錯的〈最新壺鈴健身大全〉。但我當時還沒發現,我會掉入壺鈴這個坑,其實是因為帕維爾是〈硬舉教科書〉的共同作者,所以裡面所教的一些硬舉基礎,剛好正是通往壺鈴之路。
在要購買壺鈴時,也對有一種所謂的「競技壺鈴」感到困惑。現在搞懂了~上面兩本書,剛好代表了現代壺鈴的兩個主要派別或形式。
硬式壺鈴訓練,源自蘇聯特種部隊的體能訓練,代表性的人物當然就是現代壺鈴之父帕維爾,代表性訓練體系就是目前還是由帕維爾在主持的SFG (StrongFirst Girya)。據參訓並取得認證的教練表示,SFG的確非常強調動作的剛性。
IKFF (國際壺鈴與健身聯盟) 創辦人是Steve Cotter,本身是武術家,在國際健身圈是有名的壺鈴大師,也是上面那本〈最新壺鈴健身大全〉的作者。這個體系推廣壺鈴競技,壺鈴競技時必須使用規格統一的競技壺鈴,也被稱為軟式壺鈴。
最後,我會選擇哪種壺鈴來練呢?下回分曉吧~